從我國目前的資產證券化會計相關規(guī)定(如《征求意見稿》、《會計處理規(guī)定》)來看,我國資產證券化會計對金融資產轉讓首先判斷金融資產所包含的風險和報酬是否轉移,這與風險與報酬分析法相似。但不同的是,風險與報酬分析法認為金融工具及其附屬的風險與報酬不可分割,而轉讓金融資產所包含的風險和報酬則認為是可分割的。在既沒有轉移又沒有保留風險和報酬的情況下,進行會計處理則重點關注金融機構是否保留相關金融資產的控制權,這種思路與金融合成分析法一致。其不同的是我國又引入后續(xù)涉入的原則,即如果轉讓人保留了控制權,按繼續(xù)涉人的程度對金融資產進行確認。筆者認為,我國目前采用的混合性質的確認體制是適合我國資產證券化實際現(xiàn)狀的,對于綜合標準帶來的內部不協(xié)調問題還有待在實踐中協(xié)調解決。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發(fā)展壯大,金融工具的不斷創(chuàng)新,必將有更多的新的終止確認方法會在實踐中進一步提出來,應該對其保持關注,并期待更加完善的終止確認體系和方法,這樣對資產證券化這項新業(yè)務的發(fā)展大有益處。
第二,資產證券化的會計計量。
對證券化資產進行會計確認后,還需要對其進行會計計量,從國際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取得層次規(guī)定人手來分析。雖然公允價值被公認為是最為理想的分配標準和計量模式,但就目前我國實際情況來看,金融市場尚不發(fā)達,現(xiàn)值估價技術的應用不夠成熟而且缺乏活躍市場對公允價值提供確定依據。所以用公允價值來計量會計要素顯然條件沒有成熟。針對我國國情現(xiàn)狀,會計計量方面采用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計量屬性的同時,采用雙重會計計量屬性基礎應用,即是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的應用中,結合實際情況使用公允價值,以謀求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具備相關性、有用性。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整個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應用公允價值來計量會計要素的困難一定能夠逐步解決,最終實現(xiàn)從歷史成本計量到公允價值計量的過渡。
一是金融合成法的相關計量問題。在金融合成分析法中,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是視為可以分割的對象。資產證券化的過程當中,發(fā)起人獲得了現(xiàn)金流入和新金融資產或負債,但有可能保留一部分原始資產的利益和負債的控制權。因此,對于證券化過程所發(fā)生的新的資產和負債的計量方式,受到人們的關注。新產生的資產和負債的初始計量標準是用交易中的實際價格或相應的公允價值。證券化計量的核心圍繞如何有效區(qū)分新增金融資產和負債的控制權歸屬問題。如果控制權已經轉移到受讓人手中,出售資產收到的現(xiàn)金就屬于轉讓收入,新增金融資產和負債確認為一項新的資產或負債,理應應用其公允價值來計量;若是控制權的轉讓沒有發(fā)生,而且會計師認定某項新增資產和負債是發(fā)起人沒有放棄控制權而遺留下來的權力和義務,轉讓資產中的留存利益從未離開過轉讓者的占有,留存利益應該繼續(xù)以賬面價值記錄,不確認利得或損失。原始資產的賬面價值應當在資產的已出售部分和保留部分之間分配。資產證券化交易的轉讓損益可用下式來表示:轉讓損益=新增資產的公允價值一新增負債的公允價值一分配的轉讓資產的賬面價值。
二是后續(xù)涉人法的相關計量問題。后續(xù)涉入法運用的是“部分銷售”的思想,即將轉讓的金融資產為可分割單元的集合體,通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只要轉讓方存在任何后續(xù)涉人,與此相關的這部分資產作為擔保融資處理,而不涉及后續(xù)涉人的那部分資產作銷售處理。由此可得出后續(xù)涉入法下資產證券化會計汁量的關鍵是未終止確認的轉讓資產的計量方式選擇。己經獲得終止確認的轉讓資產,計量方式則應用公允價值分配標準,作為銷售收入列示于利潤表。而未終止確認的轉讓資產應該以相應部分分配到的原始資產賬面價值繼續(xù)在報表中列示。對于后續(xù)涉入的金融資產和負債,則需要正確而全面地評估相關后續(xù)涉人部分的公允價值。相關損益計算可以用下式來表示:
轉讓損益=終止確認部分資產的轉讓收科-終止確認部分資產分配到的賬面價值
至于分配的轉讓資產的賬面價值的評估方法,具體說來是將證券化資產的整體賬面價值在終止確認和未終止確認這兩個部分中進行分攤,公式如下:證券化資產未終止確認部分的重估賬面價值=證券化資產的賬面價值×未終止確認部分的公允價值÷(終止確認部分的公允價值+未終止確認部分的公允價值)。終止確認部分的公允價值和未終止確認部分的公允價值的和,實際上是整體證券化資產收到的對價,或是整體資產的公允價值的體現(xiàn)。終止確認部分的賬面價值亦可以采用同樣類似的方法來評估,或直接從整體證券化資產賬面價值中扣減未終止確認部分的重估賬面價值。但當未終止確認部分的公允價值不容易取得的時候,也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來計算未終止確認部分的重估價值:證券化資產未終止確認部分的重估價值=證券化資產整體的公允價值一因轉讓證券化資產終止確認部分而收取的對價。證券化資產整體的公允價值可以直接從市場的報價中獲得,如果不能獲得其公允價值,則證券化資產整體的公允價值可在證券化資產整體的賬面價值基礎上,減去因轉讓信貸資產終止確認部分而收取的對價而獲得,具體內容可以參照國際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取得的三個層次規(guī)劃。
通過各個層面分析證券化會計的會計確認以及會計計量的問題可知,兩者實際上是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會計確認的理論發(fā)展和完善帶動了計量問題的出現(xiàn)和解決。會計計量的方式選擇一方面取決于計量方法,更重要的是受到會計確認結果的影響。因此,會計確認和計量是證券化會計問題的核心,它們的解決將引出報表信息披露等其他方面的問題。我國目前對資產證券化會計確認采用的是混合性質的確認,即對金融資產轉讓首先判斷其所包含的風險和報酬是否轉移,并認為金融工具及其附屬的風險與報酬是可分割,在既無轉移又無保留風險和報酬的情況下,會計處理時重點關注金融機構是否保留相關金融資產的控制權,如轉讓人保留控制權,按繼續(xù)涉人的程度對其進行確認。而對資產證券化會計計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目前用公允價值來計量會計要素的條件還不成熟,這決定了我國在此方面采用雙重會計計量方式,即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使用公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