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的過程中,應正確認識作為國際化象征之一的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變遷背后所體現(xiàn)的利益轉換
國內最近關于會計準則的討論中,一個傾向性觀點是:我國會計準則應當國際化,而國際化的主要參照對象是國際會計準則。實際上,2001年4月IASC(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改組成IASB(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表明:從國際范圍來看,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特征發(fā)生了改變,我們很難再像過去那樣,認定國際會計準則就是國際化的,并以之作為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參照。
IASC于1973年在英國成立,次年開始發(fā)布國際會計準則(IAS)。截止1987年,共發(fā)布了25號國際會計準則。1986年,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IOSCO)正式成立。在該機構的支持下,IASC于1987年正式啟動了“可比性”項目研究計劃,并于1989年1月頒布了關于改進財務報表可比性的第32號征求意見稿,1990年7月正式發(fā)布了“改進財務報表可比性意向書”。該計劃最終導致了“核心準則”的制訂。IOSCO的支持與認可,成為IASC發(fā)展歷史中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IASC對IAS的應用與定位非常模糊,但由于IOSCO擁有對跨國上市的規(guī)則制訂權,因此,在公開爭取到IOSCO的支持后,IASC將IAS定位為用于跨國上市的財務報表編報的依據(jù)。到1998年底,IASC宣布正式完成了“核心準則”的制訂工作。
然而,在IASC在推廣“核心準則”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與干預,特別是來自美國的不合作,迫使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改革現(xiàn)有的方式,以確保其在未來的生存能力。因此,它于1997年成立戰(zhàn)略工作組,研究IASC在完成核心準則后應當采取的戰(zhàn)略和結構。
1998年12月,IASC完成了核心準則的制訂;與此同時,戰(zhàn)略工作組也發(fā)布了“面向未來、重塑IASC”的征求意見稿。按照該報告提出的改進方案,未來的IASC中,任何一個國家的力量都不是十分突出。但由于IASC總部在英國,其秘書長長期由英國人擔任,英國實際上在IASC中擔當了主發(fā)言人的角色,沒有凸顯美國的影響。為此,美國財務會計基金會(FAF)和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不僅提交了一份長達35頁的評論意見,還同時發(fā)表了一份與IASC戰(zhàn)略工作組性質類似的報告:“國際會計準則制訂:未來展望”。在報告正文的第三段,以非常強硬的語氣提出:美國必須要在國際會計準則制訂中發(fā)揮領導作用。
戰(zhàn)略工作組在綜合聽取84封評論意見的基礎上,于1999年底提出了改組IASC的計劃設想,IASC的理事會很快批準了戰(zhàn)略工作組的提議。這份新的提議充分體現(xiàn)了美國意志的影響。如,在機構框架的設置上,全面借鑒美國會計準則制訂機構的組織架構,分別設置提名委員會、管理委員會和新的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其中,提名委員會將提名擔任管理委員會的各位委員,管理委員會將負責理事會及其他為理事會服務的專門委員會(如常設解釋委員會、顧問委員會等)成員的挑選、監(jiān)督理事會成員的獨立性問題、籌集資金等一切與國際會計準則制訂相關的、非技術層面的工作,理事會相當于美國的FASB.在人員與席位的安排上,美國人占據(jù)了上述三個組織中的兩個,剛從證券交易委員會退休的李維特(A.Levittee)擔任提名委員會主席,美國前聯(lián)儲主席(P.Volker)擔任管理委員會主席;在14名成員的IASB中,美國背景的占4席。其中,2席來自美國FASB,1席為美國大學教授,還有一位(R.Herz)盡管是英國籍,但曾在美國FASB服務過。
此外,新的國際會計準則制訂的指導思想也幾乎完全承襲了美國FASB長年的工作模式,包括準則制訂必需遵循美國所常用的“充分程序”(due process);強調準則制訂機構的充分獨立并具備制訂準則的幾乎所有權力。
如果說,IASC是一個以英國為主導的國際性組織,那么,認為改組后的IASB將是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或者美國色彩濃厚的國際性組織,是不過份的。而這一變遷背后所體現(xiàn)的利益的轉換,將會有助于我們對會計準則國際化持一個更為現(xiàn)實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