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財稅實務 高薪就業(yè) 學歷教育
APP下載
APP下載新用戶掃碼下載
立享專屬優(yōu)惠

安卓版本:8.7.60 蘋果版本:8.7.60

開發(fā)者: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線:點擊下載>

中國應小心開征物業(yè)稅

來源: 編輯: 2007/03/13 18:57:54 字體:

  劉許川 《經濟觀察報》華南新聞中心主任

  提請本次人代會審議的財政預算報告首次提出將研究開征物業(yè)稅實施方案,這個消息證實懸在中國老百姓頭上的又一柄利斧終于砍下來了,這個事實再次讓生活在中國的百姓寒心不已。

  當初提出開征物業(yè)稅動議的背景是全國各大城市的房價上漲過快,政府想通過增加稅收的辦法來抑制上漲速度,而物業(yè)稅因具有可以隨著房價上漲而增加持有者的稅負,而被認為能夠起到限制人們持有和購買大面積或多套房屋的作用。同時各地政府將因擁有了一項新的收入來源而不再僅僅依靠賣地增加地方收入,他們可以把賣地的價錢降低,使開發(fā)商初次投入成本低的同時調降房價。

  但如果此項新稅種開征,善良的中國老百姓將又一次被涮,而且更慘。

  證據明擺著,政府已經針對房價上漲和市民炒作房屋的現(xiàn)實做出了一系列稅收政策上的應對,其一是增加營業(yè)稅,其二是增加了所得稅,不能說不狠,不能說不快,但效果怎么樣,實施一年多來大家都看見了,效果很糟。各地房價上漲速度更快,很多城市房屋的絕對價格已經高到天怒人怨的地步了。

  為什么政府出臺的稅收政策以降低老百姓負擔為借口,最后以大幅增加百姓支出的結局收場呢?對于既可作為投資又可做為消費用品的房屋來說,供需狀況是決定其價格的唯一有效因素,在滿足不了需求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價格來調控供需關系。稅收也只是提高價格的工具之一,只不過價格上漲形成的收益中,被府政府拿走了一塊而已,對需求方來說,稅收等于加價。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不用給我們受過正宗高等教育的官員們上課了。

  如果不能通過一攬子辦法解決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狀況,同時在不考慮好與房地產有關的各項稅種綜合協(xié)調的情況下,開征新的稅種“物業(yè)稅”,將徒使政府承擔斂財?shù)拿暥饷癖娰|疑。

  在不取消其他與房地產有關的稅種基礎上開征物業(yè)稅,將會在增加開發(fā)商最后增加老百姓的負擔的同時,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增加經濟運行的負擔,政府得了小利,而失去民心。在物業(yè)稅之前已經有數(shù)十種附加在房地產開發(fā)上的稅費,物業(yè)稅如果作為一個協(xié)調因素布局,將同樣多的稅收通過轉移收環(huán)節(jié)而使這個稅種具有調節(jié)收入和支出的功能,將會成為一個好稅,如果只是簡單附加,則肯定是個壞稅。因此,開征物業(yè)稅只能是一個綜合平衡之術而非簡單加稅之舉。

  認為開征物業(yè)稅可以改變地方政府賣地為生的狀態(tài)更是不現(xiàn)實。只要政策允許政府出讓土地牟利,既然賣地可以掙錢,又不能限制政府賣地的價錢,市場有需求,地方政府怎么可能會降低土地出讓金,要知道,開發(fā)商在政府面前也是弱勢群體。即使政府有限度地降地了土地出讓金,也不見得在強勁的需求下開發(fā)商會降低房價。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在城市化和本幣升值的雙重壓力下,將在未來若干年保持剛性的消費和投資的強大需求,房地產市場仍將保持活躍。若想保持供求平衡,只有增加供給,只有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而不是福利分房這種只能增加大量貪官污吏的辦法來解決供給問題。大幅增加土地供給和提高容積率,將能在一兩年內打擊投資性需求而使房地產市場保持平衡。在兩會期討論甚多的以增加福利性分房面解決供求關系只能起到補充作用。

免費試聽

  • 多維協(xié)同聯(lián)動構建新時代財會監(jiān)督體系

    多維協(xié)同聯(lián)動構建新時代財會監(jiān)督體系免費聽

  • 中國18稅種詳解與實務應用

    中國18稅種詳解與實務應用免費聽

  • 證券專業(yè)與股市投資

    證券專業(yè)與股市投資免費聽

限時免費資料

  • 每日新聞/問答

    每日新聞/問答

  • 每周稅訊速遞

    每周稅訊速遞

  • 月度法規(guī)匯編

    月度法規(guī)匯編

  • 年度法規(guī)匯編

    年度法規(guī)匯編

  • 增值稅匯編

    增值稅匯編

  • 所得稅匯編

    所得稅匯編

掃碼關注我們

掃碼找組織

回到頂部
折疊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00 - m.8riaszlp.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7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444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