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現的銀根松動跡象,與溫總理前不久關于政策要預調微調的講話,被市場普遍據之推測明年宏觀政策風向。
經濟中的主要矛盾及政策走向,總是由經濟形勢所決定。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在10月26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訪問時就說,中央政府應該已經感覺到存在經濟降溫的趨勢,因此的確是有些擔心,并認為溫總理新近的政策表態(tài),實際上是一個政策調整的信號,明年政策調子或會出現變化。
觀察學界和市場對于所謂預調微調之政策動向的各種解讀與推測,發(fā)現其中多指向結構性減稅和下調準備金率。但這兩項政策變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究竟有多大?還會有其他變化嗎?11月2日,《華夏時報》記者再次專訪王建先生,請他做更進一步的深入闡述。
信貸放松已現動作
《華夏時報》:在11月將要舉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明年政策基調的背景下,預調微調意味著什么?
王建:首先應是放松信貸,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動作。例如有消息說,10月份新增貸款規(guī)模約為1400多億元,11、12月的月均信貸增量將達6750億左右,與三季度月均5000億相比,信貸增長十分明顯。這種政策松動的趨勢,將對股市產生顯著刺激。
所謂預調的含義,并不是一般所認為的要結構性減稅,而只是放松銀根,放松信貸。
結構性減稅幾無可能
《華夏時報》:預調微調中的預調意味著結構性減稅嗎?
王建:所謂結構性減稅,即使真的要減,那也是做做樣子。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年政府的稅收一直在增長,增幅實際已超過GDP增幅的近兩倍。應該說各級政府多年來都樂見稅收快速增長,因為這使其在掌控經濟全局方面底氣十足。所以我的看法是,即使有減稅的考慮,卻一定不會有大幅度減稅的行動,F在宏觀調控基礎并不穩(wěn)定,需要財政支持的事情太多,大幅減稅的時機并不成熟。由于需要打擊房地產泡沫,土地財政實際上已被斷掉,加上股市再繼續(xù)不好,地方政府還能依靠什么資金來源呢?
這些年大家一致的意見,是財政結構需要調整,但由于涉及中央與地方十分復雜的利益分配關系而一直沒有切實的行動,所以,實行結構性減稅,當下幾無可能。
如果經濟并未出現嚴重下滑的勢頭,估計不會有太大的結構性減稅動作;如果經濟出現嚴重下滑勢頭,結構性減稅并不能解決問題,加大貸款力度也不能解決問題,除非進行根本性的經濟結構大調整。但目前看來,這種經濟結構大調整,也幾無可能。
在這個全面過剩的時期,不通過大手術,就打不開內需,但我們可能暫時看不到實行大手術的局面出現。
存準率調整不出年內
《華夏時報》:微調是否意味著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王建:這個可能性比較大,屬于放松性的操作,政府很可能要這么做。如果放松貸款,目前存準率已連續(xù)達到歷史高峰,銀行可用資金不足,因此,存準率的調整,有非常大的可能,甚至不出年內就有可能調整。
《華夏時報》:調整幅度您認為會有多大?
王建:這一定是個漸進性的變化,不會一次到位。目前還不好說幅度有多大。只能推測將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放松下調幅度,若不見效,再繼續(xù)放松。宏觀調控本身是個隨機過程,存準率顯然很難主觀地先定放松幅度或次數。
未來難有大變化
《華夏時報》:未來一段時期,宏觀政策指向還會發(fā)生其他變化嗎?
王建: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是大變化,是結構調整,由于種種原因,大變化將被拖延;能進行的只是宏觀調控,是小的變化,是財政貨幣政策方面的松松緊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