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能高管涉嫌漏稅是越挖越大的坑
近日,達能高管“偷稅門”事件升級。據《上海證券報》報道:達能集團中國區(qū)高管涉嫌漏稅一事于近日在上海被正式立案調查。這是繼廣東省地方稅務局稽查局對達能中國區(qū)總裁秦鵬進行立案調查后,又一起正式立案調查。
自2007年開始,這家來自法國的跨國公司在其亞洲地區(qū)的擴張便開始丑聞不斷。
1、在印度遭遇抵制事件
2007年6月,達能在印度的合作伙伴Wadia家族宣稱,新的奶制品公司會與現有的合資企業(yè)Britannia Industries形成競爭,有可能觸犯印度的一項法律。這項法律規(guī)定,在這種情況下,外國投資者必須事先征得政府許可。
2、4億元轉讓股份與光明乳業(yè)分手
同年6月,達能與光明長達15年的合作結束。達能將向光明乳業(yè)支付3.3億元的市場、渠道等相關補償款。加之達能在收回托付光明經營的子品牌“碧悠”時所支付的8000萬元補償費,達能為分手共支付約4.1億元的分手費。
3、惡意并購娃哈哈事件
與光明分手后,達能跟娃哈哈的合作也并不愉快。2007年7月,合作了11年之久的達能娃哈哈爆出糾紛。達能公司欲強行以40億元人民幣的低價并購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引起娃哈哈公司不滿和反對。
此外2007年新聞媒體還爆出達能食品存在安全問題。2007年9月,國內各大媒體轉載了新華社消息,達能酸奶被二惡英污染,在羅馬尼亞被查。
2008年,達能中國區(qū)高管又被爆出偷稅漏稅事件,達能的處境越來越尷尬。改革開放30年以來,許多位列世界500強的外資企業(yè)紛紛來華投資合作,達到雙贏的不在少數,為何達能卻引起眾人敵視麻煩不斷?這與達能對中國的言行態(tài)度是分不開的。
法庭上公然侮辱華人
2008年6月27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秦鵬因為違反了我國《公司法》“競業(yè)禁止”相關規(guī)定,停止其在沈陽娃哈哈擔任董事職務。并賠償娃哈哈公司損失40萬元。這也是娃哈哈達能糾紛之中達能第五次敗訴。而在此前達能對娃哈哈提起國際仲裁申請、杭州仲裁委受理娃哈哈商標轉讓糾紛、達能桂林競業(yè)禁止案、達能娃哈哈新疆訴訟判決案中,達能方面均以敗訴終結。
也許是受到屢屢敗訴的打擊,在7月11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商會仲裁庭駁回達能提出的對娃哈哈采取臨時措施的請求時,達能委派的律師出言不遜,公然在開庭時辱罵宗慶后和在場華人為“中國豬”。
“偷稅門”涉案金額巨大
我國稅法規(guī)定:因任職、受雇、履約等而在中國境內提供勞務取得的所得,不論支付地點是否在中國境內,均為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應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此次達能涉嫌“偷稅門”事件的高管名叫秦鵬。資料顯示,秦鵬是法籍華人,出生于中國,曾經就職于某大型國企。1987年進入達能廣州公司。在華期間,秦鵬曾經擔任25家達能在華投資公司的董事、董事長等高級管理職務,12年來在華勞動報酬估計在6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如果此次“偷稅門”事件屬實,秦鵬涉及偷稅金額巨大。
擴張野心暴露引發(fā)抵制
從印度到中國,達能近年來屢屢受挫,這需要從這家企業(yè)的自身說起。達能進入中國市場20年,然而卻并沒有知名的產品進入市場。這是因為達能不熟悉中國市場運營,在其初期來到中國時,經營不善導致虧損不斷,之后達能迅速改變了運營模式,由產品銷售轉向依靠資金收購。這也是達能的“獨特”所在:投入資金收購各地名牌企業(yè),一方面憑借雄厚實力為該品牌提供資金與技術的支援,另一方面也拓展了自己的市場。
當很多人天真的以為這種運營方式是一種“雙贏”的運營理念時,印度企業(yè)卻紛紛警覺了起來,于是便出現了文章開始提到的Wadia家族抵制達能事件。在中國市場,達能合資的伙伴紛紛成了它的“廉價工廠”。除了吸取合資給它帶來大量利潤外,達能還強硬操控合資企業(yè)人力資源,樂百氏被達能收購后遭遇人事地震便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在提及技術支持時,娃哈哈總裁宗慶后表示:除了錢,什么都沒有。
綜上,達能高管“偷稅門”事件絕對不是一個偶發(fā)事件,這和達能的企業(yè)經營理念密切相關,也是達能在長期并購中逐漸自大無視中國法律的一個縮影。所有合作目的是為了實現“雙贏”,如果達能不能意識到這點,一味的依靠“掠奪式”發(fā)展,最終會給自己挖一個越來越深的坑,將自己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