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財稅實務 高薪就業(yè) 學歷教育
APP下載
APP下載新用戶掃碼下載
立享專屬優(yōu)惠

安卓版本:8.7.50 蘋果版本:8.7.50

開發(fā)者: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線:點擊下載>

中級會計考試《中級會計實務》知識點:資產的計稅基礎

來源: 正保會計網校 編輯:上好佳 2019/08/09 09:18:56 字體:

正保會計網校為大家提供高質量的知識點總結,希望大家在每天的點滴堅持中成為備考中級會計職稱的小能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準備2019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同樣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F(xiàn)在中級會計職稱《中級會計實務》的知識點已經準備好啦,每天多學一點點,備考更容易!

2019中級會計職稱考試

資產的計稅基礎

【口訣】資產的計稅基礎:目前時點上,稅法認為該資產值多少錢。

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在企業(yè)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某一項資產在未來期間計稅時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資產的計稅基礎是假定企業(yè)按照稅法規(guī)定進行核算所提供的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的應有金額。

一般情況下,稅法認定的資產取得成本為購入時實際支付的金額。在資產持續(xù)持有的過程中,可在未來期間稅前扣除的金額是指資產的取得成本減去以前期間按照稅法規(guī)定已經稅前扣除的金額后的余額。

(一)固定資產

初始確認時入賬價值基本上是被稅法認可的,即取得時其賬面價值一般等于計稅基礎。

固定資產在持有期間進行后續(xù)計量時,會計上的基本計量模式是“成本-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稅法上的基本計量模式是“成本-按照稅法規(guī)定計算確定的累計折舊”。會計與稅收處理的差異主要來自于折舊方法、折舊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

(二)無形資產

除內部研究開發(fā)形成的無形資產以外,初始確認時其入賬價值與稅法規(guī)定的成本之間一般不存在差異。

1. 對于內部研究開發(fā)形成的無形資產,會計準則規(guī)定有關研究開發(fā)支出區(qū)分兩個階段,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管理費用),而開發(fā)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的支出應當計入所形成無形資產的成本;稅法規(guī)定,自行開發(fā)的無形資產,以開發(fā)過程中該資產符合資本化條件后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fā)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對于研究開發(fā)費用,稅法中規(guī)定可以加計扣除,即企業(yè)為開發(fā)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fā)生的研究開發(fā)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再按照研究開發(fā)費用的75%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75%攤銷。

對于享受稅收優(yōu)惠的研究開發(fā)支出,則其計稅基礎應在會計上入賬價值的基礎上加計75%,因而產生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在初始確認時的差異,按照所得稅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不確認該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

【口訣】資產,賬面價值<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 無形資產在后續(xù)計量時,會計與稅收的差異主要產生于對無形資產是否需要攤銷及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會計準則規(guī)定,對于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要求攤銷,在會計期末應進行減值測試。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取得無形資產的成本,應在一定期限內攤銷,有關攤銷額允許稅前扣除。

(三)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其于某一會計期末的賬面價值為公允價值,如果稅法規(guī)定按照會計準則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計稅時不予考慮,即有關金融資產在某一會計期末的計稅基礎為其取得成本。

(四)其他資產

①計提了資產減值準備的其他資產。因所計提的減值準備在資產發(fā)生實質性損失前不允許稅前扣除,即該項資產的計稅基礎不會隨減值準備的提取發(fā)生變化。

②投資性房地產。對于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xù)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其計稅基礎的確定類似于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計稅基礎的確定。(稅法不承認公允價值模式)

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讓正保會計網校陪伴你,高效備考,堅持學習。正保會計網校為大家準備了中級會計考試知識點總結,大家要堅持學習哦!

相關推薦:

新課試聽:老師高志謙中級會計實務習題精講班開通免費聽

中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實務》教材精講劉國峰課程免費聽

回到頂部
折疊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00 - m.8riaszlp.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7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444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