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財稅實務 高薪就業(yè) 學歷教育
APP下載
APP下載新用戶掃碼下載
立享專屬優(yōu)惠

安卓版本:8.7.50 蘋果版本:8.7.50

開發(fā)者: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線:點擊下載>

退稅?補稅?帶你讀懂個稅綜合所得年度匯算

來源: 廈門稅務 編輯:那個人 2023/04/03 10:43:25  字體:

每年到個稅匯算的時候,都會有些朋友詢問退稅/補稅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搞清一件事:為什么年度匯算會產(chǎn)生退/補稅?

退稅?補稅?帶你讀懂個稅綜合所得年度匯算

 為什么產(chǎn)生退/補稅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居民個人取得綜合所得,按年計算個人所得稅,扣繳義務人按月或按次預扣預繳稅款。

具體而言,年度匯算是指年度終了后,居民個人匯總工資薪金, 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綜合所得的全年收入額,減去全年的費用和扣除,計算出全年應納個人所得稅后,再減去年度內(nèi)已經(jīng)預繳的稅款,向稅務機關辦理年度納稅申報并結清應退或應補稅款的過程。

簡而言之,就是在平時已預繳稅款的基礎上“查遺補漏,匯總收支,按年算賬,多退少補”。

因為適用預扣稅率不一致、各項扣除未充分享受等原因,預繳稅款環(huán)節(jié)和年度匯算環(huán)節(jié)可能存在差額,這就是產(chǎn)生退、補稅的根源。

退稅和補稅

 常見退/補稅情況 

搞清產(chǎn)生退、補稅原因后,我們列舉一些常見的退、補稅情況,方便大家進行理解。

一、常見可退稅情況

1. 年度預繳個稅時,一般逐月累計減除費用和各項扣除,某些月份收入額較高超過累計扣除數(shù),預扣預繳稅款。年度匯算時,應納稅所得額為0,無需繳納個稅。

例:張先生任職于丙公司,2022年1月取得工資薪金10000元,2-12月,每月工資薪金5000元,每月可減除費用5000元,三險一金2000 元。

1月收入額減去費用及三險一金后,適用3%稅率,需預繳個稅90元。2-12月,每月減去費用5000元后,預繳稅額為0。全年來看,張先生共取得65000元,減去全年減除費用60000元及三險一金24000元后,應納稅所得額為0。因此年度匯算時可申請退稅90元。

2. 年度內(nèi)有符合條件的附加扣除、專項附加扣除或其他扣除,在預扣預繳稅款時未充分享受。

例:趙先生在預扣預繳時未享受1000元/月的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2022年全年綜合所得適用3%稅率,已預繳個稅1080元。年度匯算申報享受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全年12000元),可申請退稅360元。

3. 納稅人取得多項綜合所得,年度中間適用的預扣率高于全年綜合所得年適用稅率。

例:李先生年度工資薪金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10000元,適用3%預扣率,已預繳300元;稿酬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5000元,適用20%預扣率,已預繳1000元。年度匯算,以上兩項所得合并計算,綜合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為15000元,適用3%稅率,應納稅額為450元,可申請退稅850元。

二、常見需補稅的情況

1. 納稅人取得多項綜合所得,全年綜合所得年適用稅率高于年度中間適用的預扣率。

2. 在兩個及以上單位任職領取工資薪金,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時重復扣除了減除費用,從而導致預繳稅額低于匯算應納稅額。

例:張先生2022年度在A、B公司任職。在A公司減除費用25000元后,應納稅所得額為3000元,預繳稅款90元;在B公司減除費用60000元及專項扣除后,應納稅所得額為1000元,預繳稅款30元。年度匯算時,減除費用60000元及專項扣除(無其他扣除項目)后,應納稅所得額為29000元,適用3%稅率,應補稅750元。

3. 預扣預繳時多扣除了不該扣除的金額,或者扣除金額超過規(guī)定標準,而在年度合并計稅時,因調(diào)減扣除額導致應納稅所得額增加。

 無需辦理匯算情形 

明白年度匯算和產(chǎn)生退/補稅的原因后,補充一下在2022年度無需年度匯算的情形。

納稅人在2022年已依法預繳個人所得稅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無需辦理匯算:

1. 匯算需補稅但綜合所得收入全年不超過12萬元的;

2. 匯算需補稅金額不超過400元的;

3. 已預繳稅額與匯算應納稅額一致的;

4. 符合匯算退稅條件但不申請退稅的。

更多推薦:

自然人股東轉(zhuǎn)讓股權個人所得稅如何計算?

小型微利企業(yè)如何享受優(yōu)惠政策?一圖了解

回到頂部
折疊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00 - m.8riaszlp.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7 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44457號